AI进教室 课堂大变样

教育 (6) 2024-11-05 00:13:27

  挥挥手指,说出指令,机器人就能同步做出相应的手势……在北京市第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通过编程学习手势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AI)技术,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

  今年,本市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创新,目前已有103所学校获评智慧校园示范校,中小学占比近九成。类似的智慧教育场景正在更多校园落地,AI赋能,让“教”与“学”有了更多新样态。

  多学科课堂变“智慧”

  “比个‘3’,再比个‘6’……什么因素能让机器人识别率这么准确?”北京二中《初识机器学习》课堂上,信息技术老师高山站在“机械手”旁边,指导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具体流程。“手势识别一般分为手势图像采集、训练算法模型、验证算法模型、应用算法模型4步。希望在这堂课上,大家能够通过开拓思维,激发对AI技术的兴趣。”

  学生们分小组围在机器人和电脑前,开始动手设计手势样式、设置编程代码,进行手势样本检测等实践操作。“AI编程特别好玩,我学会了很多算法模型,还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希望自己能够设计出更智能、更灵活的机器人。”一名初二学生说。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课,更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率,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支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北京二中校长周传章说,在初中阶段,该校通过传统的科学课、数字化物理实验等,引导学生了解AI技术规范与场景,编写程序与简单算法,解决真实情境下问题;高中阶段通过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AI实践体验,夯实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创新想法转变为实际作品。

  教师用上智能助手

  教室门口挂着智慧班牌,实时更新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和出勤情况;教师利用智能教学系统精准掌握学情,做出更有效的教学评价,提供更精准的教育资源……走进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智能设备随处可见。

  “智慧笔”进课堂,成为化学和地理学科教师的好帮手。师生在课堂上互动,AI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进一步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和地理知识背后的原理。智慧助手进驻语文、物理、政治备课组,实现高效备课与资源共享,解决教师备课中的个性化问题,并通过对AI不断训练优化,助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十五中校长谭小青说,该校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手段,围绕课堂教学、精准作业、自主学习、教育评价、教师研修、管理服务等核心场景,驱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育人水平。

  在更多中小学,AI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语文习作课上,老师们将AI技术应用到作文这类主观题型的评阅上。“最初,我们是在五年级开展智能评阅试点,现在已经推广到了50多个教学班。”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安海霞向记者展示,语文教师会先设置好作文的评阅标准,拍照上传每名学生的作文,智能评阅系统就会对照标准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报告和全班的数据报告。为了确保评阅更加科学,教师会在人工智能评阅的基础上,再次对学生作文进行人工评阅,充分发挥人机合作的优势。

  “校园大脑”拓展新场景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近日发布,明确到2025年,本市将完成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

  各区各校正在构建“校园大脑”,利用AI技术支撑教务管理、教师考评、教学评估、后勤服务、校园安防等环节。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造了教育管理信息云平台,连接师生校园一卡通,汇集整合教务、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数据,为学校、师生、家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支持服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利用新升级的排课、选课系统,建成一套基于新的一体化“选课走班”平台,为课堂减负增效,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市、区、校还将加强联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场景。市教委从2023年起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试点示范,围绕“以智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助管”5个方面,培育100余所智慧校园。下一步,本市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策源地。

  本报记者 李祺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