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博导”要能帮助学生理解学术与生活

教育 (72) 2022-08-12 11:29:14
好“博导”要能帮助学生理解学术与生活 (http://www.lingxun.net.cn/) 教育 第1张

  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博士生在校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学校和学院根据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博士生根据培养方案,确定选修的课程、完成要达到的学分、发表相应的文章、通过论文的答辩等。学校和学院在这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安排,往往是有章可循的;其二,是由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进行学业指导与引领,这种指导一直贯穿博士生的求学生涯,小到一本书的阅读心得交流,大到博士论文的修改与送审等,博导对学生的影响持续始终。

  与博士生合作探索,是博士生导师应有的角色定位。本科生和硕士生往往期待导师全面指导自己的学业,而对博士生的培养,博导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学业的导师和合作的伙伴”。对于自己擅长的研究,导师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建议,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但学生正在摸索的研究,导师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博士生的合作研究者,与博士生一起作文献评析、寻找研究的空白点、探讨创新性的观点等。这也对老师自身学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挑战,老师们要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博士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术水平,比如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与前沿文献的作者联系交流、支持学生求教于某领域的研究专家、推动学生参加假期学习班和国际会议等。

  博士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固定的,应当随着博士生的需求而变化。当和博士生一起进行学术研究时,博导和学生是同行者;当博士生需要老师给建议时,博导是学生的指导者;当博士生需要谈心交流时,博导则是学生的朋友。博导和学生之间,要突破固化的“教与学”“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形成一种灵活变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培养有自主意识的研究者,尊重与鼓励很重要。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老师往往是权威的象征。但这不意味着博士生应当完全地、顺从地围绕着博导的研究与指示来创作,导师要避免将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价值取向等强加于学生。博导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即博士生作为创作的主体,是有思想的、需要平等对待的成年人,作为导师,无论是指导学业,还是生活交流,更多的应当是尊重与鼓励。

  当一名同学成为博士生时,便意味着他/她需要在某一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深耕。现在教育界对学术研究已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考察体系,比如博士生就读期间的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的匿名送审等,这些对于博士生来说,都是挑战,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作为博导,需要理解他们跨过每一步的不易,看到他们每一次努力中的闪光点,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在日常交流中,要多鼓励博士生,给他们传达这样一种信念:你需要进行你的研究、进行超越现有研究的探索、你可以创造性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合格的博士生教育,要激发博导和博士生的研究潜能,更好地理解学术与生活。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超越与创新,所以博导每个阶段都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制定一定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潜能。因为需要布置前沿性的研究任务给学生,这就对博导提出了要求,即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博导不应该是项目申报的机器,而应该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引导者,在激发博士生潜能的同时,博导也需要保持着学术敏感、激发自己的研究潜能。

  博导与博士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向学生展示,一个严谨的研究者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有日常工作的忙碌、有数年如一日写作的坚持、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困惑等。在无数次的交流中,博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术与生活,理解日常生活背后研究者需要有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总的来说,在博导与学生建立良性研究关系的过程中,成长的不仅是博士生,也有博导,彼此间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

  每位博士生导师的自身定位、对博士生的期待等都不相同,其指导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博导之间也需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无论哪种指导方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研究者。这不仅是博士生导师的事情,也需要有宽容的学术氛围、灵活的考评制度,更需要博士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和踏实认真的态度。博导与博士生进行良性的学术探讨与思想碰撞,有助于产生有影响力的学术作品、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静

THE END